天還沒有完全黑透,露天戲臺上就亮起了柔和的燈光,一陣激越的鑼鼓鈸聲響起之后,臉上畫著臉譜,身著戲服的生、旦、末、凈、雜、襟等角色陸續進場。在箬坑,與一場“目連戲”的邂逅,讓我驚嘆一個古老的劇種如同一株箬葉,在偏僻的山塢里生生不息,頑強生長。
箬坑古稱環溪,是祁門歷史悠久的古鎮之一,這里綿延著牯牛降翠綠的山巒,山清水秀,溪水流淌,民居粉墻黛瓦,有著徽州古村落寧靜、古樸與典雅的氣質。距此不遠的祁門古戲臺群、大洪嶺古道、祁紅原產地等著名景點景物,既隱藏著古徽州豐厚的文化底蘊,又彰顯著一方水土的地域特征。而活躍在這里的傳統劇種目連戲,就是徽州文化一個代表性的符號,任歲月更替、時光流連,以特有的形式延續著民風鄉俗,書寫著不朽的傳奇。
目連戲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,有著“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”,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,最初講述的是一個“目連救母”的佛家經典故事:一位名叫的傅相的人生前行善,死后升入天堂,其妻劉氏不敬神靈,死后被打入地獄。其子傅羅卜孝母情真,下到地獄尋母,歷盡艱險,終于感動神靈,救母脫離了地獄。這個故事因彰顯“孝道”,以傳說、雜劇等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。明代,祁門清溪人鄭之珍,為借戲曲勸人為善,匡正社會之風氣,在傳說、雜劇、變文的基礎上,撰寫《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》,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一百零二出,被稱作“目連戲”。他曾在序文中寫道:“幼學夫子而志春秋,惜文不趨時,而學不獲遂,于是萎念于翰場,而游心于方外?!闭蔑@編撰的初心。
戲曲源于生活,寄托著人們最淳樸的情感。鄭本《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》有著勸善懲惡的最樸素的情懷,表達驅邪祈福最原始的愿望。在漫長的演出之路上,融入人們的愛恨情仇,吸取武術、魔術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粹,演出時穿插著筋斗、蹬壇、跳索、跳圈、竄火、蹬桌、滾打等武戲表演的特殊招式,將“唱、做、念、打”融為一體,為這古老的劇目增添了趣味性,在民間舞臺上久演不衰。同時,伴隨徽商的腳步傳播到大半個中國,為后來徽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,也對川劇、漢劇、豫劇、昆曲等產生一定的影響。
演出結束,脫去戲裝,剛剛在舞臺上演得有板有眼的角色,站在眼前卻是一個個淳樸的村民。劇團領班是一位身材結實的中年人,名叫葉正初,是一位傳統文化的熱心傳播者。說起目連戲,這位土生土長的徽州漢子,滔滔不絕,眼中充滿了神采。
微風從山坳吹來,夾帶著淡淡草木的清香,村上人說,那是箬葉的香氣。望著演員們離去的背影,我忽然聯想,活躍于山村的古老戲曲,就像一株“箬葉”,生長在山村,沒有驚世的容顏,難登大雅之堂,卻暗香自來,讓人久久回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