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期間,鮮甜多汁的草莓受到了許多市民的歡迎。日前記者來到素有“中國草莓之都”美譽的合肥市長豐縣,從這里走出去的草莓不僅點綴了節日里市民們的果籃子,也為果農們換來真金白銀,帶領長豐走向“百強縣”。
長豐縣是我國著名的優質草莓產地,全縣草莓種植面積約 21 萬畝,總產值超 60 億元,從業人員達 18 萬人,如今已是“鄉鄉有莓園,村村有種植”,產業集聚效應凸顯。在長豐縣水湖鎮,記者走進種植戶丁前方的大棚,他正和工人們在自家大棚里忙碌地采摘著,一顆顆嬌艷欲滴的草莓果已經整齊地碼在籃子里,等待發往全國各地。
與傳統的地面種植不同,在丁前方的大棚里整齊排布著一列列可升降的懸掛式無土栽培系統,一顆顆已經成熟的草莓在空中的栽培槽中探出身子,科技感十足。在這個占地2.6畝的現代化大棚里,有溫度測控、自動風機、可升降的懸掛式無土栽培和自動灌溉系統等,僅靠幾名工人就可完成日常管理的所有工作,不僅節省人工成本,還節水節肥、環境友好。
跟草莓打了多年交道的丁前方告訴記者,草莓雖然產值高,但十分嬌貴、培育不易。過去的傳統草莓大棚采取人工澆水、酒精爐加溫的種植方法,稍有一個環節把控不好,就會嚴重影響果實品質,直接影響收入,甚至賠本。如今隨著電氣化大棚普及,這里 24 小時自動完成循環水灌溉、電氣加溫、定時采光和通風等功能。
“棚內的18臺風機每 20 分鐘就會自動運轉一次,恒溫裝置使得大棚內溫度一直維持在 10-12 度、濕度 85%左右,這樣培育出來的草莓病蟲害低,果實個大、味甜,市場受歡迎程度高!”丁前方估算了一下,這個大棚今年收入預計能達到20萬元左右。
這樣的“科技感”大棚在長豐縣并不罕見,在長豐縣打造的科技示范與文旅養生一體化的“草莓小鎮”上,記者看到了長豐草莓產業互聯網平臺,許多合作企業將自家的種植大棚接入平臺,在線即可查看大棚里的實時溫度、濕度及其他數據,這樣的種植方法不僅省時省力,更大大提升了草莓種植的精度、密度和產量。
除了種植,銷售也是長豐草莓經濟的重要一環。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,受制于儲存和運輸技術,生產出來的草莓仍然無法遠銷。而如今,走進長豐縣草莓物流樞紐之一的長三角農產品供應基地,在寬敞明亮的倉庫里,包裝工人們通過全自動化的機器流水線,僅需完成較為簡單包裝工序,一盒盒新鮮、散發著清香的草莓就能準確無誤地發往全國各地?!澳壳拔靼?、廣東市場上廣受歡迎的‘紅顏’草莓,都是咱們長豐縣供應的!”負責人蔣海龍自豪地介紹道。據了解,目前每天通過線上銷售,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的草莓在2萬斤以上。由于市場供需關系決定,今年長豐草莓批發價較往年上漲了 20%以上,平均每斤達 25 元左右,“今年對果農而言又將是個豐收年!”
產業發展,電力先行。草莓生產、供應、育苗等全環節對電力供應要求極高,一旦停電,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。自 2016 年起,長豐縣供電公司啟動新一輪的農網升級改造,同時公司積極配合政府部門推廣電氣化設備,助力電氣化草莓大棚建設,進一步規范大棚智能化、安全用電等規范要求。
在采訪過程中,種植戶丁前方告訴記者,草莓種植“科技化”的背后離不開電力的支持。銷售企業負責人蔣海龍也表示,物流全環節全電力自動化改造后,降低了 2成以上人力成本,操作準確率在 99.9%以上,物流速度提升了5成以上。
一顆小小的草莓,承載了一方人民的共富之夢。截至目前,長豐縣供電公司已累計投資 466.4 萬元,將優質電力送到田間地頭,解決草莓產業發展用電問題,莓農實現了從“用上電”到“用好電”的轉變。電力有了保障,莓農致富和產業發展有了強勁動力,鄉村振興也邁開了堅實的步伐,一茬茬紅艷艷的草莓,真正甜在了長豐人民的心頭。